以“文明之承”为幸福加码
2025-07-11???12时42分 浏览次数:

本网评论员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市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这是近年来我市取得的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荣誉,是承德发展史上的大事、喜事,标志着全市社会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7月10日召开的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柴宝良指出,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多年梦想成为现实,回顾往昔,点点滴滴依旧历历在目。2100余支宣讲队构成“蒲公英”宣讲矩阵,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3400余支志愿服务队开展10万余场次志愿服务活动,让崇德向善的正能量饱满充盈;229个“山体公园”“口袋公园”拓展市民活动空间,58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人民群众安全感测评连续8年全省第一,“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按时回复率和群众满意率保持98%以上……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实事、好事,都是传递正能量、弘扬好风尚的文明之举。

全国文明城市是评价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这份荣誉凝聚着全市上下多年的智慧心血汗水。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发展城市文明,提升环境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广大市民以高度主人翁意识,用点滴行动汇聚文明力量。烈日下坚守路口的文明引导员、穿梭街巷的志愿者、入户走访的社区工作者、深夜奋战的一线环卫工人,以及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正是每一个人的坚守付出,才铸就了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属于工作在承德、生活在承德的每一个人,属于扎根承德、深耕承德的每一家单位,善意的星火汇聚成河,滋养出深厚的精神沃土,最终绽放出美丽的文明之花。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来不是为了这块牌子,而是要通过创建过程,真正把群众素养、城市风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上来,持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因此,我们绝不会“牌子到手,创建到头”,必须在加倍珍惜这份荣誉的同时,乘势而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持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向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更高水平迈进。

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意味着我们担负起了更多责任,对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等都有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市城市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社区服务、交通秩序等仍需提升,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加大整改力度,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用心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切实将创建成果体现在教育、医疗、交通、生态等关键民生领域,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变化,切实得到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承德更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提振信心,激发斗志,不断铸牢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石。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总结提炼更多能够反映承德特色的时代经验成果。发挥“蒲公英”宣讲矩阵作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各级干部心中扎根铸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活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让“做文明有礼承德人”成为广大市民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为发展赋能。同时,要深刻认识到,这些工作不是为了“应景”,而是长效之举,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检查、突击整改上,而是要将创建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下来,完善责任落实、全民参与、社会监督等体制机制,推动文明建设融入城市治理,融入市民生活,让文明成为城市的内在基因和鲜明底色。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