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旅为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5-11-06???10时11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讯(记者徐微微)走进避暑山庄,一场展现民族团结历史风貌的迎宾大典正在上演,各族游客驻足观看,沉浸式感受承德的“和合”底蕴;金山岭长城脚下,全国“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热闹开启,非遗传承人指尖流转的技艺,成为连接各族文化的纽带……

作为全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计划试点城市,我市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旅游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课堂”。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坚持高位部署、高效推进,成立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市直有关部门和高校协调联动,各县(市、区)同步成立专班、制定方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迅速展开。围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的“十项行动”20项重点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清单,以“专班化、清单化、项目化”模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承德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6.93%,为多民族聚居区,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些为承德全力推进旅游促“三交”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优势。景区景点、文博场所、教育基地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阵地,是旅游促“三交”的现实基础。

导游(讲解员)是传递“三交”故事的核心力量。我市组织专家三轮次修订71个重点景区导游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导游资格面试;依托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等平台,对全市导游、讲解员开展旅游促“三交”专题培训,通过“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大赛以赛代训,“线上+线下”培训导游8000余人次。

据了解,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55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2024年接待中外游客9300余万人次。为让各族游客“来得舒心、游得安心、交得暖心”,我市持续优化旅游服务,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按照《承德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突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要求,推进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民族风情民宿,承德·梵木罗汉山文创园等19个重点文旅项目完成建设。7条景区直通车专线开通,启动智能停车导航服务,旅游服务智能化为不同区域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便利条件。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开展,和谐包容的环境让各族游客体验承德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非遗、文艺、文博也成为“三交”的重要载体。309个非遗项目注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走进景区化作可体验、可带走的文创产品;21个市属文艺团体开展“承艺同心促团结”系列活动,以志愿服务、文艺创作、文艺活动等助推试点城市建设;承德博物馆及14个县级博物馆升级展陈,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凝练成精品展览,成为各族游客了解承德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其中承德博物馆已获评省级旅游促“三交”试点。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试点建设,对照任务清单再细化、再推进,同时借鉴先进经验,谋划创新举措、培树示范典型,推动旅游与“三交”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具有承德特色的旅游促“三交”工作品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紫塞大地常开长盛。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