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织就承德金秋画卷——特色活动激活我市秋季消费市场
2025-10-29???10时57分 浏览次数:

□ 本网记者 王安娜 通讯员 付承东

金秋时节的承德,自然禀赋与农事底蕴交相辉映。长城沿线红叶似火,坝上草原彩林如织,勾勒出绚烂的生态画卷;田间地头同样充满生机,金黄的玉米堆满谷场,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板栗压弯树梢,一派硕果累累的秋收盛景,让秋日的承德既有诗意风光,更有丰收的烟火气。

今年我市围绕“农文旅”融合模式推出多元体验,主题线路不仅涵盖自驾摄影、温泉康养等,更深度融入农事采摘与秋收互动,游客可亲手采摘新鲜果蔬、参与谷物收割,在劳作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一系列特色活动激活秋季消费市场,让市民与游客沉浸式领略承德的秋日风华,解锁“赏秋景、庆丰收、品农味”的全新游玩体验。

秋韵长城研学行 教育旅游两头旺

秋意正浓,金山岭长城层林尽染。近期,来自承德不同学校的千余名学子走进这段承载着历史与文明的长城,开启了一场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秋季研学之旅。在古老城墙的见证下,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受文化,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

清晨,承德市竹林寺小学门前,满载学生的车队缓缓驶向金山岭长城景区,开展了一场以“感悟长城文化,锤炼坚毅品格”为主题的金山岭长城秋季研学实践活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金山岭长城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壮丽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学团队。

活动期间,学生们在专业导师带领下探索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了解古代军事工程与经济防御的密切关系。活动吸引了竹林寺小学数百名师生参与,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教育内容,也为当地文旅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教育实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金山岭长城景区管理部门表示,研学旅行已成为景区重要的客源增长点,尤其在非节假日期间有效拉动了游客量。

业内人士指出,研学旅行将教育与旅游有机结合,为文化遗产地带来了稳定的客流和消费群体。随着中小学研学实践的常态化开展,相关产业链如旅游服务、交通客运、文创产品等有望进一步受益。

金山岭长城景区管理部门也表示,将进一步完善研学配套设施,开发更多符合学生需求的研学课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游品牌,为推动承德市文化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农机收完游客来 围场“捡秋”体验火了乡村游

秋日,围场广袤的农田一片金黄,大型农机收割后的土地上,正在上演一场“土味欢乐”——游客弯腰拾捡、翻挖地里秋收剩下的小土豆等农作物,沉浸式体验秋天的田园风情。

“我们给提供免费的袋子,挖完带走!”围场大唤起乡大八号村党支部书记杨阳的一句豪爽邀约,让来自城市的游客体会在泥土里挖掘果实的乐趣。

最近,捡土豆这一全新打卡方式,成为围场秋季旅游热点。

“本来是想到围场看看秋景的,路过看到地里有收割后留下的小土豆,在当地农民的邀请下,捡了一些。”来自双桥的游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体验。

“我们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策划设计了捡秋主题打卡路线和攻略,并在田里设置了指示牌,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地里还有‘捡漏’的大葱和芹菜,也欢迎广大游客来遛。”杨阳说。

旅游“出圈”与“收获”快乐,让这场“土味狂欢”实现主客双赢,成为围场秋季旅游的新名片。

据了解,围场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65万亩以上,总产量超过165万吨,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依托这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当地把链条做长,品牌叫响,推动马铃薯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让小土豆迸发乡村振兴大能量。围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成熟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产量和品质,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并出口到海外市场。

多维度发力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深秋时节,走进高新区上板城镇西大庙村,农民们正将刚从土里翻出的红薯抖掉泥土,整齐码进筐中。几辆农用三轮车在田间穿梭,把装满红薯的筐运往储存点,一幅忙而有序的丰收图景徐徐展开。

“去年种的红薯市场反馈特别好,今年我们铆足劲扩了种。你看这红薯个头,今年收成肯定稳了!”看着满筐的果实,种植户王仲德笑着对记者说。

这样的丰收场景,正是我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生动缩影。近期,记者从市农业农村部门获悉,围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目标,我市从农田建设、科技赋能、耕地保护、政策保障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为粮食稳产增产筑牢支撑。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我市成果显著。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8.17万亩。2019年该工作统一归口农业农村部门后,已建成102.09万亩,配套打井5715眼,发展管灌、喷灌、滴管等节水灌溉面积85.86万亩。今年上半年,又新增高标准农田1.05万亩、高效节水面积0.8万亩。项目验收合格后,所有固定资产会移交村集体,按“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责任,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科技与装备是粮食增产的关键。我市聚焦玉米等主粮,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为思路推进生产。2025年推广122个优质玉米品种和42项先进技术,力争主导品种、技术到位率超95%。农机方面,今年已兑付补贴720.16万元,受益农户1368户,新购买机具1636台,普及耕整地机具并推动加装北斗导航,玉米收获损失率控制在2.2%以下。同时,推广科学轮作、水肥一体等技术,建设160个以上玉米单产提升示范片区,示范区域单产均提升10%以上。

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步推进。我市强化耕地用途管控,连续五年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面积超120万亩,每年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利用率常年超90%。2024年,主要农作物氮肥利用率达43.03%,农药使用量下降0.2%,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8.3%,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惠民政策为种粮人保驾护航。今年汛期过后,我市申报12个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及16.1万亩,修复受损农田设施。种植业保险实现粮油作物全覆盖,此次水灾预估赔付1.22亿元,目前已全部赔付到位;3.02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也已全部发放到位,其他补贴待验收合格后将陆续发放。

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市近期部署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农机装备升级和惠民政策落实四大重点任务。下一步,全市将科学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抢抓施工黄金期,健全工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工程“建得好、用得上、管得住”;深入实施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建设示范片区,推广高产集成技术,培育规模粮油生产主体。

下一步,我市将用足用好农机购置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围绕玉米精量播种、精准施肥施药、高效减损收获等环节,加快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质量与效率,实现每年社会化服务面积400万亩次以上;积极督导各县(市、区),推动各类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落实落地,切实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点此下载信息图片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